基于分布式PDM原理的M-EDM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18-06-26

基于分布式PDM原理的M-EDM系统设计

1.1M-EDM系统的总体设计
    我们提出的基于PDM原理的M-EDM系统设计,是以连云港机械制造厂产品开发与数据管理的应用需求为主要研究对象。

1.1.1M-EDM系统的需求分析
随着传统的串行产品开发方式被集成化的、并行的产品开发方式所取代,企业原有的文档管理方式己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分布在不同的地点的、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分布式(多用户)、多平台、多属性的图档管理问题。
    (2)满足不同要求的查询方式问题:在手工方式下,图档的圈阅和批注要专人转送给不同分工的人去处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工作效率很低,资源浪费严重。
    (3)工程图的再利用和预处理问题:一个产品的开发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图纸,同时,一个新的系列产品开发可能会承袭07%的老产品的成果,由于人工保存的图纸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图象边界模糊、污点、断线、交连,是图象提取特征困难;
    (4)工作流程/设计过程管理问题:传统的工作流程需要专人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处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工作效率低下,如何加快产品开发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是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5)数据的版本管理问题:一个系列产品从产生到消亡需要经过反复的改进,因此,描述一个产品的数据可能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应用于不同时期的产品之中,如何保证使用某个产品的正确版本就成为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6)数据的共享和安全性问题。产品开发更强调协同工作方式,要求以电子文件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交流,更迫切需要解决数据的安全保存和保密的问题。要求能够实现根据系统中各类人员所承担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处理不同范围的资料,同时,还要保证数据在权限许可的范围内,随时可以把正确的资料送到需要该资料的人手中,实现数据共享。
 
    我们希望通过基于PDM原理的M-EDM系统来实现企业的数据管理,每一位工作人员通过终端与企业服务器相连,通过局域网来实现数据的交换与传输,为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1.1.2M-EDM系统的设计目标
    针对以上的用户需求,整个系统的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我们提出的M-EDM系统设计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平台和软件资源,使得只需少量的成本代价,即可取得最优的性能和良好的可用性。具体目标是:
    (1)通用使M-EDM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单位的规模大小和企业特点,对数据结构和数据流做相应的修改,使其能满足不同单位的需求。
    (2)实用性强
系统功能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制造企业内部的决大部分功能。用户只需要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可以通过提示信息和界面来完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3)具有较高的安全稳定性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竞争力的保证,为此,要充分考虑企业技术数据的保密性、重要性和安全性,系统要能提供完善的严密的安全管理机制。

1.1.3M-EDM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给出M-EDM系统的实施模型的总体结构如图3.1所示。第一层是M-EDM系统支持层,包括异构硬件平台处理系统、分布异构数据库处理系统、网络通服务系统,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el、Sybase、sQLesoer、DBZ、nIofrmix等。该层负责将其管理的动态变化数据的功能转换成几个,甚至几百个二维关系型表格,实现面向产品对象管理的要求。如可以用两张二维表格来描述产品设计图形的更改流程,其中表格一记录产品的全部图形记录,表格二记录设计图形的版本变化过程。该层主要提供数据库操作与操作系统的实用程序运行,网络状况下数据的添加、删除、更新和查询等操作。

 

    第二层是M-EDM核心功能对象层,包括M-EDM功能对象应用服务器(其中封装了企业逻辑)和产品数据处理层。在发挥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的功能的基础上,根据M-EDM系统的管理目标,在M-EDM系统中建立相应的功能模块对象,封装相应模块的企业逻辑程序代码,如系统管理模块对象(包括系统管理和工作环境设置等),基本功能模块对象(包括图档管理对象、产品配置管理对象、项目管理对象和工作流管理对象等),这些功能模块对象可以驻留在同一个应用服务器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上。
 
    产品数据处理层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传送、数据中间转换如STEP、IGES中性文件转换,数据访问请求等,实现用户层与M-EDM功能模块对象层以及M-EDM功能模块对象层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处理,形成M-EDM可以接受的统一数据。
 
    第三层是用户层,包括应用工具、远程信息访问用户、M-EDM本地信息管理用户等。该层首先将相应的CAx系统,MIS系统以及MRPll系统通过应用工具进行封装,以达到系统的管理集成,构成信息集成的基础。其次,在设计、工艺制造过程建模的基础上,实现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面、有机的集成,在过程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信息集成。
 
    同时为了满足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需求,M-EDM系统可全面采用Web技术,架构在xnternetntranet/Extranet之上,提供企业产品开发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对于远程用户可以通过Wbe服务器存取在应用服务器中封装的产品企业对象的服务来实现远程异地操作,这样就构成了M-EDM系统的信息发布平台。
 
    同时对于M-EDM系统管理平台,由于系统的稳定性、延展性以及执行效率等十分重要,因此要求系统具备容错能力以及负载平衡的能力,在应用服务器部分提供了多台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当M-EDM用户或者Web服务器需要使用企业对象的服务时,可依据目前每一台应用服务器的负荷以及是否可提供服务的情形来动态决定连接到那一台应用服务器之中。
 
1.1.4M-EDM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分布式PDM原理的M-EDM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2所示,现介绍如下:
    项目管理:提供对工程项目信息的编辑、修改、查询和浏览等功能。
    图档管理:提供对工程图纸的浏览、添加图档、批注/圈阅、分类/检索、图纸的网络归档和数字签名、版本等功能。
    产品配置管理:提供对系列产品有效的管理。
    权限管理:提供对用户身份的识别、权限的控制和数据的安全性保护功能。
    工作流管理:实现对工作流程和设计流程的网络化管理机制。
    电子协作:提供网上邮件、网上会议等功能。
    图象处理:提供图象噪声过滤、图形编辑和图象的解压缩及放缩功能。


1.1.5M-EDM系统的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根据以上的设计目标和功能分析,整个系统的实施和架构是这样的:
    (1)服务器的运行环境是普通的服务器和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和终端已连接在局域网中。
    (2)为了达到数据管理的实时性,终端运行的应用程序须采用WINDOWS平台提供的编程接口。
    (3)为了保证实时通信的效率和质量,服务器和终端进行通信的过程也希望采用WINDOWS平台提供的网络编程接口。
    (4)为了便于信息查询,可以使用sQL语言来实现。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最终选择了WINDOWS2000SERVER、SQLSERvER2000、DELPHI6.0作为我们的开发环境,它在不同层次上对我们实施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1.2M-EDM系统详细设计
1.2.1M-EDMM的电子图档管理
    M-EDM系统提供的电子图档仓库为满足上述工程需求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为了对分布的电子图档进行有效管理,M-EDM系统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网络文件服务功能建立了分布式电子仓库(Vault)管理机制,如图3.4所示。

    图中用户甲和用户乙的计算机通过网络实现物理连接,每个计算机中存在的操作系统目录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操作系统文件目录,另一部分为纳入到M-EDM系统环境中为M-EDM系统控制的操作系统文件目录。用户工作目录和共享工作目录必须在M-EDM系统控制的操作系统文件目录之下。
 
1.2.1.1图档浏览与查询
1、图档查询
    M-EDM系统可以通过对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图档对象进行抽象,利用面向对象技术,把这些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并定义为各种对象类,把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查询要求定义为这些对象类的属性,或者建立起文档对象与其所描述的对象之间的联系。因此,M-EDM系统可以支持通过属性和通过与其相关对象这两种途径实现对工程文档的查询。
 
    企业产品资源可以分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动态资源是指正在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产品资源,而静态资源则是指企业中标准和定型的产品资源。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图档文件管理系统将前期数据归档后,主要用于后续产品设计开发时的资料备用,因此图档查询是M-EDM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根据客户的不同管理方式和工作需要设计相应的图档查询方式。
 
    例如使用产品模糊查询。对技术人员来说,记住技术图档编码也许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技术人员可能往往记住的是技术图档的名称。如技术人员可能记住某一张齿轮的零件图名,但记不住该零件图的图号。这时技术人员可利用图名来模糊查询。一个工厂的零件一般有许多种,如果完全用同样的图名来表示是不行的,必须使它们产生差别,否则技术人员很难区分。
 
    但是一般来说,这些差别各异的零件的图号有部分相同的属性值,对于齿轮零件来说,它们一般都含有关键字“齿轮”,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关键字“齿轮”来查找所需的零件图。除此之外,其他的查询方式还有按图号查询、按设计人员查询、按设计单位查询、按项目名称查询、查询产品结构树等。

    表中部分字段说明:ID是项目的主关键字,唯一标识该项目;状态:是表示该项目是处于开发状态/完成状态

    表中部分字段说明:ID是产品的唯一标识;状态字段说明该产品开发的状态是设计阶段/完成阶段。通过项目ID查找产品表,可以找到对应的该项目的产品及响应的状态。
 
1.2.2版本管理
    所谓版本管理,也就是设计提交的过程管理,在产品设计阶段,如果与产品设计有关的某信息是可以改动的,我们称该信息处于“签出”状态。但当审核并下发开始生产后,这些信息应立刻改为不可变动,我们称这些信息处于“签入”状态。为了保证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在各个设计阶段的可修改性,我们在产品、零件、部件等大部分表中设置了“设计状态”字段,用来表示该信息处于何种设计状态。
 
    对于较简单的应用系统,有签入/签出两种状态,该字段是一个布尔代数值,用以表示该信息是否可修改。对于稍复杂的应用系统,设计过程可以分为设计、校对、标准化、审核、审定和批准归档6个阶段,“设计状态”字段可用1~6的整数来表示。表中的每条记录中的设计状态只能在权限的控制下,由一个阶段转到下一个阶段,而不能跳过其中某一阶段;同时,在其它表中可以根据此字段定义不同阶段对不同信息的修改程度。这样,不仅可对设计过程进行统一的流程管理,而且也较容易地定义每一阶段对信息的修改程度。在本系统中,我们在图档表.34中反映了版本管理。
 
1.2.2工作流程/设计过程管理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每个企业都己经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研制工作流程,例如开发新产品一般需要经过图3.01所示的几个阶段。在产品初步设计和定型设计过程中又包括若干个工作流程。一般产品设计包括设计、校对、标准化检查、审核、审定和批准等六个阶段。工艺设计包括工艺编制、校对和批准阶段。

    由此可见,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无论从整体出发,还是从某一局部环节开始,都需要经过若干不同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过程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不同性质的工作,有的工作过程还可以嵌套另一类工作过程。只有经过不同的工作过程,产品数据才能不断地产生和完善,最终成为有效的、用于指导生产和支持维护服务的产品数据。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规则,这就是工作流程管理
 
    产品设计审批流程如图3.所示,当设计人员完成了设计任务,填写相应的申请表和说明书,将产品数据文件递交给校对和审批人员。校对人员完成校对和签名后,再把该产品数据文件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审批人员。当所有的校对和审核人员审定通过和签名后,该产品数据文件就被批准,送入技术资料室描图、晒蓝、保存和发放。
 
    在审批过程中任何校对审核人员都可行使否决权,将校对或审核过程挂起,工程设计人员则要重新完善其设计工作,然后再次申请审批和发放,直至该数据文件被批准。这样的审批过程效率低,特别是当需要多个人员会签时,数据文件要在每个人员手中串行传阅。当在其中一处出现问题,则整个审批过程将被延误。其具体实现在表3.4中反映得比较详细,在此不再做详细介绍。

 
    在M-EDM系统中企业可以预先指定审批步骤,定义工作流程,阶段的数量,依照企业的工作习惯确定各个工作阶段的先后次序及对应的审批人员和角色等,还需要规定每一级审批通过的规则,可以是全部一致同意,多数同意,也可以是一票同意或否决等模式,这由企业自己来选择。设计者完成设计后便可按键提交给相应的审批流程。
 
    系统自动进入预先指定的审批过程,首先审批流程将产品数据文件“锁”住,使设计人员无权对该产品的数据文件进行删改操作,然后采用友好的窗口界面提示各有关领导进行审批,只有具有一定审批权限的审批人员打开自己的计算机后,才能收到请求审批的讯息(声音、文档),并自动进入审批界面;只需按一下键,将要审批的各类文件信息从网络上自动地传送到审批界面上,审批人员就可看到有关的产品信息,如技术说明、图形、图样和工艺文件等,以便审批人员仔细查看、研究。
 
    在工作流程管理中,对某个文件的审批,除了正常的批准通过外,还有反对退回的时候。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流程管理反对/退回的机制不一样,不同的更改通知单各自对应一个更改流程,有的退回到前一阶段,有的则退回到初始阶段等。因此,在系统工作流程管理中,往往都提供退回命令。
 
    当在某个工作流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工作人员提出反对意见,则可按系统设定的缺省原则退回,该反对人员还利用退回命令,将对应的工作任务退回到指定的工作阶段,同时也及时地把有关的退回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定的工作阶段的负责
    人,以免延误时间,并且也将退回的原因和审批经过详细地记录在审批文件上,供日后查询。
 
1.2.3产品结构与配里管理
    在工程领域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产品结构模型,第一种是已经明确给出产品结构树中零部件的分级关系,如装配说明书、材料清单(BOM表,BifoMtarelai)s等:第二种是产品结构树的零部件分级关系隐藏在图形内部,如工程图纸等等。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产品结构描述和难于对系列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计算机中要能生成满足不同需要的BOM表。
 
    并且把同一个零件的不同的版本保存在计算机内,分别对应着系列产品中不同型号的产品。在M-EDM系统中,通过把产品分解为部件和零件,部件可分成可分解的或不可分解的,可分解的部件可进一步分解为子部件和零件,子部件还可进一步分解,生成可以逻辑地描述一个产品的组成关系的产品结构树。
 
    同时,在产品结构关系中还考虑支持企业中经常出现的替换件和互换件的概念。互换件关系是指某一产品中的某个基本构件能够被另一个形状、安装方式以及功能都相等的构件完全代替,两者完全等价。如两种直径为小8的螺钉,一种是螺纹为十字头的,另一种为一字头的,这两种螺钉具有相同的形状、安装方式和功能,这两种构件可为互换件关系。
 
    替换件关系是指一个零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与产品中的某一零件功能要求一致,而且能够满足产品的整体功能要求,这个零部件和产品中的该零部件可为替换件关系。产品结构中基本构件的版本管理与文档管理中版本模型管理相同。由于产品结构零部件本身存在着不同的版本,也就出现了产品结构的配置问题。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树型结构关系图,见图3.5。

 
1.2.4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计划、组织、人员及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与配置,对项目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并完成计划的反馈。系统的产品项目管理为控制项目开发时间和费用、协调项目开发活动和保证项目的运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视化的工具,项目管理是建立在工作流程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
 
    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是项目负责人向执行人授权并负责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项目执行人具体执行设计任务,并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将项目执行情况向上级反馈,任务是自顶向下传达,设计信息是自底向上反馈,形成一个带反馈的闭环。而现代的项目管理方式是项目负责人允许项目参加者拥有更多的权责,尽量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领域。项目管理即对系统的项目组织进行管理。包括项目自身信息的定义、修改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如状态、组织等信息的管理。
 
    为了描述一个项目的完整过程,要提供如“项目一阶段一活动一任务”等模式来表达项目中要进行的活动过程,使管理人员能够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的把握和分析项目。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每个型号产品要分成若干任务,任务是项目的真正执行活动,对每个任务都要定义资源、估算时间,并要定义其前序任务和后续任务。因此,在建立项目管理模型时,首先要将该产品的各项独立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有关人员编制成表,要规定每项具体任务的名称、从属关系及负责人员,列出该项目的文件清单。
 
    在研制的过程中,每个项目的各项具体任务要经历若干不同的阶段,要给每个阶段设置适当的保密权限度。只有密级较高的用户才能访问该项目某阶段相应的全部文件。每个项目的各个阶段又分成两个状态:工作状态、完成状态。工作状态表示某阶段的工作未完成,当工作完成后工作状态会逐步过渡到完成状态。
 
    系统管理项目中各任务的输入输出数据,对数据对象的审批、发放等能够使任务的输入条件或输出条件得到满足,使任务的状态发生变化,并且将数据正确地交给使用人员,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系统提供人员的角色、工具、站点等基本的静态信息,区分参加各项工作的有关人员的身份,例如项目负责人,设计师,有关人员等。并且明确每项任务的执行、审核和报告人员。
 
    其中该项目负责人提交审批时必须通知的有关人员称为通知人员,该项目审批通过后必须通知的有关人员称为报告人员。项目研制流程是根据需要定义该项目的研制流程,规定各阶段的读写权限,并规定工作状态区和完成状态区所对应的初始阶段,还要指定该项目中各个研制阶段的审批机制。在产品开发中,由于各类人员知识、经验等的差异,冲突现象不可避免,它使整个开发过程停滞。系统为协调产品开发活动、处理开发中的冲突事件提供了条件。
 
    项目管理的主要功能是预先对项目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如指定设计工作人员,规定各类文档提交时间等,内容由总工或者项目负责人填写。同时以该项目名称作为树根建立一棵产品结构树,结构树的内容由该项目组的各个设计人员按照规定的文档提交时间要求进行文档的填写和提交。
 
1.2.5电子化协作管理
    电子化协作用于支持分布式工作环境下的产品开发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如提供电子邮件、电子白板、视频会议、在线交谈等等。设计过程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获取工作任务,并在与其相关的数据发生状态变化时及时得到通知;电子白板则可以允许设计团队之间共同讨论设计问题。
 
1.2.6图象处理
    工程图纸经过扫描后转换为数字化的图象文件,放到系统中进行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图形编辑技术、图形解压及放缩显示、图象噪声过滤和细化等功能。
 
1.2.6.1图形编辑技术
    工程图纸扫描形成的数字图象可能存在污损、失真,需要进行修补恢复。更为重要的是工程旧图具有宝贵的再利用价值,在目前工程图解释技术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如果能够针对扫描后的数字图象提供灵活的编辑功能,方便图纸的修改和再利用,对产品系列化设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编辑修改功能依据不同的行业范围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图档的修改编辑应提供以下功能:能够绘制多种线型的线、圆、弧及多边形等基本图素;有多种擦除工具;有多种字体的书写工具;有剪切、拷贝、粘贴等功能。图象的编辑修改涉及图象内存象素点的灰度值的改变及屏幕显示的改变。修改内容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数据文件,通常为矢量化文件,也可以与原图合并形成新的数字化图象。
 
    由于光栅图象的编辑修改量一般较小(较大时则不如直接在CAD环境中重新生成),将修改内容以矢量化存储意义不是很大,从方便操作及管理考虑,合并存储较为合适。Wnidows提供设备输出缓冲区功能,它将输出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均作为虚拟设备对待。所有操作均针对虚拟设备进行,若设备输出缓冲区中的可选设备为屏幕,则当前的操作是在屏幕上显示;若为打印机,则操作针对打印输出。设备输出缓冲区中的可选设备为屏幕、打印机,也可为内存图象块,通过利用wnidows的设备输出缓冲区及图形显示接口对图象内存数据和屏幕操作,实现图象的修改和屏幕显示。
 
1.2.6.2图形文件解压缩及放缩显示
    扫描工程图样以象素为单位存储图形信息,信息量比较大,一张标准AO幅面工程图样,以3DPI分辩率扫描输入,信息量约为71MB左右,在图样存储时必须采用压缩技术。当前公认的无损图象压缩标准是9198年国际电话与电报顾问委员会(CCITT)制定的G4标准,该标准采用二维压缩技术,对工程设计图样,压缩比一般可达到03~05。一张604MB光盘可存储约1500张AO幅面的图样,可基本解决工程图样存储介质及空间问题。
 
    对于己压缩的图样文件,解压缩以及图样放缩显示速度是实现快速实时调阅和浏览图样技术的关键。Wnidows通用编程工具的GID接口,提供了将解压后的数据转换成图形显示的功能函数,但这种常规方法的显示速度较慢,特别是对指定区域按照给定比例的显示,问题更为突出,对于几十兆的数字图象,整体及不同区域放缩显示需要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对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故可以建立压缩编码索引表,由此来简化解压缩处理中象素编码的匹配,减少解压缩时间。
 
1.2.7权限与组织管理
    用户只能通过用户登录校检后才能进入本系统,非法用户不能进入本系统,因而也就不能获取任何有关工程图样的数据信息。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级,即系统管理员(超级用户)、项目负责人(高级用户)和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超级用户)具有最高权限,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最高级的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置、数据库各种表结构的定义、数据库管理等功能。
 
    例如,增加、删除用户,设定用户权限,访问、查看、增加、修改或删除数据库中的任何信息。项目负责人负责填写他所负责的工程项目信息、与项目相关的产品信息、产品部件信息,包括与本项目有关的各种用户自定义表的创建、自定义表结构的修改、数据归档、查询及各种报表输出等。普通用户通常是指数据库信息的使用者,一般是通过简单的数据库操作,检索、查询所需要的工程图样信息,并能够对工程图样进行浏览或批注等。
 
 
    为实现用户管理,需要建立用户权限表,如表.37所示。表中用户权限字段是控制安全操作的重要字段,设定为字符串类型,字符串长度依需要而定。该字符串中每个字符的位置及内容有效控制了用户的权限,比如,利用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标识用户级别,字符A表明该用户为超级用户,字符B表明该用户为项目负责人,字符C表明该用户为普通用户。后面字符对应其它权限的控制。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符合自己需要的表结构。通常只能由系统管理员(超级用户)对表进行管理。

 
建立了上述表后,即可按规定对用户操作进行控制,具体技术过程如下:
    (1)用户身份检验。要求用户输入口令及姓名(也可只输入口令)。如果能从表中检索到具有相同口令及姓名的记录,表明该用户为合法用户,转入下一步骤继续,否则,表明该用户为非用户,给出错误提示信息并返回;
    (2)从表对应的记录中提取用户权限信息。根据第一个字符判定用户级别,并按用户级别赋予其不同的操作权限及不同的操作选项。
 
    口令是操作安全与否的关键所在,从安全性考虑,口令应该复杂、难记位数多,但还应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所以,控制口令校验,合理地设计描述口令的数据表,也要根据情况认真考虑。同时,设计了系统 日志表(见38.表所示),用于记录操作人员的活动情况等。

 

    M-EDM系统是一个多用户系统,不同的用户都可以访问和使用该系统,为了系统安全起见,系统必须根据用户名和密码来确认其身份的合法性。同时,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对系统用户及其操作权限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操作(见图3.12)。所有的用户根据操作权限不同而分为系统管理员(最高级别,可以对系统进行所有权限的操作)、高级用户(次高级别,添加零部件见图3.13;添加图档见图3.14,)和普通用户(又根据工作分工不同,进行某项工作的授权或者不授权)。